这起“东芝事件”确实存在,但是媒体对其进行了过分夸张和意淫,苏联人并不是造不出五轴联动数控机床,东芝机床对苏联潜艇的助力也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多,而美国在此次事件中扮演的角色倒是更令人寻味。
事件概况事件过程我只讲个大概,想了解详情的可以去网上搜索。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1980年,苏联正在研制几种新式潜艇,但是却缺乏加工七叶片螺旋桨的精密数控机床,而当时日本东芝公司又正在大力开拓苏联市场,于是双方在一次酒会上一拍即合,最后达成了以35亿日元的高价卖给苏联人四套五轴联动数控机床的交易。但是受制于巴统条约的限制,这种精密设备是禁止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的,于是日本又找到了挪威,他们先是将这批货出口给挪威,然后又秘密转手给了苏联,成功避开了巴统委员会的监督。
而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北约各国海军通过声呐分析,苏联潜艇的噪音水平明显下降,很可能是获得了什么先进加工技术,但是却又苦于找不到来源地,直到1985年底,当时参与这一事件的日本人熊谷独因为劳务纠纷举报了自己的老东家东芝公司,美国人才知道原来是东芝公司非法出口的机床让苏联潜艇的降噪水平有了巨大提高。
美国人对此当然了义愤填膺,各种声讨。在美国人的巨大压力下,日本首相曾根康弘亲自道歉,逮捕了所有参与者,还花费1亿日元在美国各大报纸刊登忏悔书,就差跪下来求饶了,可是美国人依然毫不留情的对东芝公司实施了制裁。而挪威也好不到哪里去,不仅心惊胆颤的向美国保证,以后再也不敢干这种事了,还把涉事的康士堡公司莫斯科办事处关了,和东欧的各项贸易也全部停止,最后为了表达决心,还驱逐了苏联的外交官和贸易代表,自此东芝事件才算告一段落。
苏联真的造不出可用的机床?东芝机床对苏联潜艇真有这么大用处?1、苏联在在1970年就已经制造出了СФП13数控五坐标轴机床,加工直径达到了1700毫米,主要用于火箭壳体、大型运输机轰炸机机身、宇宙空间站部件的加工,也可以加工比较复杂的球面体零件。而到了1987年,苏联更是制造了СМА381型数控六坐标轴机床,可加工零件直径达到了3000毫米,这个技术标准已经比东芝公司的五轴数控机床要高很多了。
2、除了高精度的螺旋桨外,潜艇减噪还包括外敷隔音瓦、动力系统加减震基座和隔音罩,这些大部分都是苏联潜艇首创的。当然了,还有更重要的就是高度流畅的流线体外形,这就得益于苏联高度发达的潜艇钢和世界领先的钛合金冶炼、焊接技术,如果将苏联潜艇的静音效果全部归于东芝机床,显然是不合适也是不科学的。
(苏联钛合金流线体潜艇“阿库拉”级,你说它靠的就是螺旋桨?)
3、唯一的解释就是当时日本的数控机床在精度上确实比同种类的苏联机床要高,苏联人并不是没有可用的机床产品,而是使用日本产品会更好一些,所以才有了这么一出狸猫换太子的好戏,而东芝数控机床对于苏联潜艇的降噪也并没有报道的那么夸张,很可能是媒体杜撰甚至美国人刻意而为的。
美国人借此同时打击了苏联和日本此次事件后,巴统委员会更加巩固,苏联和西方的技术交流变得愈发困难,没过几年就轰然垮台了,而日本也于“东芝事件”败露的当年在美国的忽悠下签订了广场协议,然后就陷入了20年的经济停滞状态,美国人一石二鸟,一次性干掉了自己在军事和经济上的两大对手,不可谓不高明,而东芝事件之所以被传的神乎其神,美国媒体的推波助澜是主要原因,其后的司马昭之心,还需要多做解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