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到这个问题,得首先看以前是否有“性能过剩”的例子。而就在我们身边,最容易理解,也最容易看到的例子,莫过于 PC 市场了。
怎么样才能算“性能过剩”?当该产品能够应付大多数任务场景,性能满足主流市场需求的时候,再继续提升产品的性能不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价值的情形,就是“性能过剩”。这个时候,消费者开始不愿意购买新产品,因为对于他们来说,新产品和旧产品没有太大的差别。
以 PC 市场发展来看,从 Windows 98 开始,PC 市场进入了漫长的“性能过剩”时期。那时候,硬件性能的配置是奔腾 III,AMD 的 Athlon 64,现在来看它们的硬件性能都很差,然而已经足以应付文书处理、简单的图片处理和玩对图像要求不高的游戏。至于 Windows 98 本身,功能已经十分完善,可上网,可播放影片,可听音乐等等。
虽然说 Windows 98 性能足够,但它稳定性实在太差,动不动就“蓝屏”死机。而后推出的 Windows XP 在功能上并没有比 Windows 98 有多大的改进,然而,由于在系统稳定性上有了长足的改进,终于成为历史上最受欢迎、存活时间最长的 Windows 操作系统——甚至成为微软推广新产品的绊脚石。
如果不是因为新硬件的驱动不支持,如果不是戴尔、惠普、联想等 PC 厂商在电脑预装 Windows 7,如果不是 PC 产业的合谋,还有相当多人不会升级到 Windows 7。再想一想 Windows Vista,它就是 Windows XP 这款成熟、性能、可靠性已经满足主流市场产品下的牺牲品。
消费者的反应是反映一个产品性能是否过剩的指标。“好像现在的机子,和以前的差不多?”这反应就和当年 Windows XP 用户升级 Vista、7 的反应一样,“好像没有太大的区别。”另外举一个小例子,ACDSee 现在版本号已经到了 15,但在世人眼中,3.1 版才是最经典的版本——启动迅速,看图方便,还有简单的编辑功能。满足了消费者 80% 的需求,也同样阻碍用户升级新版 ACDSee。
此前跟张恒交流时,他提到,“在 2012 年购买任意一部旗舰手机,到了 2013 年都不会过时。”我十分赞同这个观点。
不过,“性能过剩”也不是绝对的。产品的性能过剩与否和消费者的需求密切相关。因此,当市场上消费者的需求开始发生变化,那么产品自然会从“性能过剩”到“性能不过剩”,甚至是“性能短缺”。因此更重要的,是发现用户潜在的需求。随着可穿戴设备的日益兴起,手机功能分化逐渐成为必然,但维持长时间的无线连接将极大地消耗电力,在这样的情况下,消费者对手机产品的期待,说不定已经不是期待功能、性能,而是电力了。所以我认为,能在下一场智能手机时候拿到桂冠的,很可能是促使能源储存技术发展、节电技术方面有所突破的企业以及产品。
另外,以第一代 iPhone 上市时起算,到现在的发展不过 5 年时间,为什么智能手机产品比 PC 更快进入“性能过剩”时代?PC 是耐用品,消费者更换的周期一般是 3 到 5 年,而手机是快消品,大部分消费者一年一换,这种产品属性的不同,决定了两者产品迭代的速度的差异。而且,有了 PC 行业多年来的投入,以及早期 PDA 市场的培育,以及苹果的推动,智能手机的底层技术已经十分健壮,因此进入快速的爆发期也属于正常。
PS:
昨天我在郝扬的《憋了两年,Google 只秀出个中端手机?》文章下评论,表达手机性能过剩的观点时,有人反驳:
不知道性能过剩从何谈起,跟 Moto X 同级别性能的 Galaxy S3 与骁龙 8064 的 Nexus 4 和骁龙 600 的一些列机型,One、S4等,流畅度有能感知到的差别。而且籍着更强大的性能,Zoe 相机的诸多编辑功能才能成为现实,这些新旗舰才能有秒开的相机、几乎不用等待的程序、网页载入以及方方面面的顺畅,随着系统升级负担的加重体验的差距会拉大。我不觉得削足适履值得鼓励。
我想我这篇文章已经回答了他的问题。Zoe、秒开相机是手机产品的功能、性能两方面的提升。然而问题是,这些针对专项所提出的改进,并不能代表着主流市场就有这样的需求。性能提升是无止境的,但人对产品的要求则是有高有低,不可等同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