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明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报道 | 公众号 QbitAI
AI框架,又来重磅中国玩家。
刚刚,清华自研的深度学习框架,正式对外开源。“贵系”计算机系的图形实验室出品,取名Jittor,中文名计图。
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首个来自中国高校科研机构的开源深度学习框架,之前,业内来自“高校”的还有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的Theano,UC伯克利的Caffe。
与主流的深度学习框架TensorFlow、Pytorch不同,Jittor是一个完全基于动态编译(Just-in-time)、使用元算子和统一计算图的深度学习框架。
研发团队介绍称,开发Jittor是为了将新技术、硬件和模型的能力,更好地释放出来。
“深度学习发展迅猛,TensorFlow、PyTorch这些老牌主流框架,也会在新模型,新算法,新硬件上表现不佳,所以需要新的框架,在易于扩展同时保持高效。”
而现在框架呈现出来的能力,的确有超越“前辈”的倾向:
基于Jittor开发的深度学习模型,可以实时自动优化并运行在指定的硬件上,如CPU,GPU,在多种机器视觉任务上能够比同类产品PyTorch性能提高10%~50%。
团队还介绍,如此成果,得益于Jittor的两大创新点:元算子和统一计算图。这也是Jittor的立身之本。
Jittor的核心:元算子与统一计算图根据Jittor官方文档定义,元算子是指神经网络所需的基本算子。
在TensorFlow,PyTorch框架底层,有上千个算子,如此多的算子使得开发和优化难度大幅提升。
在设计Jittor的时候,他们就定下了一个目标,即用户只需要数行代码,就可定义新的算子和模型。同时在保证易用的同时,不丧失任何可定制性。
所以在Jittor中,多个元算子之间,可以相互融合成更加复杂的算子,这些复杂算子构成了神经网络计算的多个模块,如卷积层,归一化层等等。
他们将这种融合称为元算子融合,可以提升性能,节省资源。在文档中,他们分享了一个案例:只用4个元算子,就实现了卷积操作。
他们介绍称,元算子的可拓展性很强,通过对元算子的简单修改,就可以实现更多复杂的卷积操作,如扩张卷积、深度卷积、点卷积、分离式卷积、反卷积等。
而且,通过元算子反向传播闭包,能自动生成反向卷积层。具体如下图所示,反向卷积层将来自输出的梯度,通过4个元算子,将梯度反向传播给卷积层的权重:
Jittor开发团队介绍称,在这样的设计下,元算子和Numpy一样易于使用,并且超越Numpy能够实现更复杂更高效的操作。
而且,通过元算子的反向传播闭包,Jittor可以对所有前向反向算子进行统一管理,这就是他们所说的第二个创新点:统一计算图。
简单来说,统一计算图是完成了多种统一的动态计算图。根据官方文档介绍,在Jittor中,核心有四个方面的统一:
统一管理前向反向计算图,使得高阶导数可以被支持。统一管理CPU,GPU内存,使得训练模型时,可以突破原有的GPU显存限制,让CPU,GPU可以共享内存。统一同步、异步运行接口,使得数据读取,内存拷贝,模型计算可以同时进行,提升性能统一管理多次迭代的计算图,使得平台可以实现跨迭代的融合优化。基于这个方面,他们给出了Jittor与其他各个框架的特性对比:
自动微分、动态图方面,Tensorflow、Pytorch和Jittor都支持。但在同步接口和异步接口方面,Jittor的优异性得到了体现。
同步接口易于编程,异步接口有助于提高性能,Jittor同时支持这两种接口。
相比之下,Tensorflow部分算子支持统一内存管理,而PyTorch不支持异步接口,而Jittor的所有算子都支持统一内存管理,当深度学习模型将GPU内存资源耗尽时,将使用CPU内存来弥补。
除此之外,Jittor还支持跨迭代融合。
在这些特性的支持下,Jittor具备了动态编译的能力。
官方文档介绍称,通过内置元算子编译器,可以将用户用元算子编写的Python代码,动态编译成高性能的C++代码。
比如,下图中的Python代码编写了神经网络中常用的批归一化层(batch norm), 通过元算子编译器,动态生成了批归一化层C++代码。
开发团队介绍称,Jittor还会使用内置的编译优化,以及LLVM兼容的优化编译遍(complier pass)来优化动态生成的代码。
这些编译会根据硬件设备,自动优化动态编译的代码,常见的优化编译有:循环重排,循环分裂,循环融合,数据打包,向量化,GPU并行。
他们说,这些编译遍,能够对C++代码进一步优化,生成对计算设备友好的底层算子,从而提高性能。
这体现了他们设计Jittor的另一个理念:
所有代码都是即时编译并且运行的,包括Jittor本身。用户可以随时对Jittor的所有代码进行修改,并且动态运行。
此外,在整体设计中,他们还遵循了实现与优化分离的理念。
如此打造出来的整体架构,“用户可以通过前端接口专注于实现,而实现自动被后端优化。从而提升前端代码的可读性,以及后端优化的鲁棒性和可重用性。”他们介绍称。
Jittor的整体架构与上手样例具体来说,Jittor的整体架构一共分为四层,如下图所示:
它是基于Jit编译技术、完全重新设计的深度学习框架,从上到下分别是应用层,前端层,后端层,硬件层,官方文档的介绍如下:
应用层的代码,用户使用Python编写,并可以访问从前端层公开的所有接口。
前端层 是Jittor的组件之一,代码用Python编写,提供了元算子的调用接口,来操作Jittor变量和Jittor实现的通用模型。
后端层是Jittor的内核,由C++编写,管理底层硬件资源。该层包含很多模块,比如算子融合器、第三方算子、JIT编译器、统一计算图、统一内存调度、统一执行器等。
硬件层支持的硬件有CPU和Nvidia GPU。但如果需要让Jittor支持新的硬件,只需要重载编译接口即可,让Jittor移植到新的硬件的难度将大大降低。Jittor开发团队说,他们将在未来支持更多的计算设备。
如此架构,用起来怎样?官方文档介绍称,从头只需要若干行代码,就能训练一个两层神经网络。
上面的代码,定义了激活函数和全连接层。Jittor开发团队介绍称,其实这些层已经集成在了框架中,并使用了类似的实现方式,在这里重新定义,用于更好展示内部机制和实现。
从代码中可以看出,Jittor的接口和现在主流深度学习框架接口类似,都是使用模块化的方式定义模型。其中,random、matmul、exp都是Jittor的内置算子。
基于JIT编译,Jittor的后端会将这几个算子自动融合成一个算子。
上面的代码,定义了双层神经网络。隐层的神经元个数是10, 使用的激活函数是上面定义好的sigmoid。
最后,可以从头开始训练模型。在这段代码,使用了梯度下降和L2 loss来训练网络。训练过程是异步的。
Jittor开发团队介绍称,Jittor会自动计算梯度并且将计算图保存起来,后端的JIT编译器会根据计算图,同时使用算子级别优化和图级别的优化。
他们进一步解释称,在这一示例中,Jittor使用了以下几种优化:
算子融合:激活函数和loss函数会被融合在一起。
并行化:算子会自动并行化以提升性能和计算密集度,在现代多核CPU和GPU上十分有效。
并发:没有依赖关系的操作会被并发执行,比如内存拷贝和计算可以并发并相互重叠。
元算子与统一计算图加持,整体框架优化下,Jittor在一些任务上展现出了性能提升,在多种机器视觉任务上尤为明显。
多个视觉任务上,性能超过现有主流框架Jittor开发团队提供了实验数据。在ImageNet数据集上,使用Resnet50模型,GPU图像分类任务性能比PyTorch相比,提升32%;CPU图像分类任务提升11%。
在CelebA数据集上,使用LSGAN模型,使用GPU处理图像生成任务,Jittor比PyTorch性能提升达51%。
此外,为了方便更多人上手Jittor,开发团队采用了和PyTorch较为相似的模块化接口,并提供辅助转换脚本,可以将PyTorch的模型自动转换成Jittor的模型。
他们介绍称,在参数保存和数据传输上,Jittor使用和PyTorch一样的 Numpy+pickle 协议,所以Jittor和PyTorch的模型可以相互加载和调用。
当然, Jittor作为一个新兴深度学习框架,在一些功能上,仍旧需要持续迭代完善。比如生态的建设,以及更大范围的推广,仍旧需要很多的努力。
Jittor开发团队介绍称,就目前来看,Jittor框架的模型支持还待完善,分布式功能待完善。这也是他们下一阶段研发的重点。
首个中国高校深度学习开源框架,清华教授领衔打造最后,是时候介绍Jittor的开发团队出场,他们来自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图形学实验室,牵头者是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胡事民教授。
该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视觉、智能信息处理、智能机器人、系统软件等,在ACM TOG, IEEE TVCG, IEEE PAMI, ACM SIGGRAPH, IEEE CVPR, IEEE ICRA, USENIX ATC等重要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
开发Jittor的主力,是该实验室梁盾、杨国烨、杨国炜、周文洋等一批博士生。
据梁盾透露,他们接下来的计划,是先围绕学界,重点发力。希望能成为国内以及世界上学术界最受欢迎,使用最多的框架,并对AI产业界产生积极的影响。
但想要走通这条路,并没有那么容易。TensorFlow和PyTorch已经成为了当前主流的深度学习框架,正在被全世界的研究者们采用。尤其是PyTorch,正在大面积抢占学术界。
其实从模型特性,以及设计理念来看,PyTorch可能是Jittor更直接的对标对象。
Jittor将如何发力?
在他们的规划中,接下来将组建开源社区,除了完善框架外,还会联合多所高校使用Jittor教授课程,以现有人员作为核心,壮大开发团队和用户,首要目标是服务更多研究人员。
据说,已经有多位高校教授,决定要在自己课堂上使用。
同时,另一个公开信息也值得关注:胡事民教授从2010年开始,就担任清华大学—腾讯联合实验室主任。在Jittor研发过程中,还得到了这一实验室支持。
所以这一框架是否会与腾讯展开合作?
目前研究团队没有给出直接明确的答复,但表示:非常希望能和更多的产业界的伙伴们联手推动Jittor的发展。
总之,打造AI框架本身已不易,开源之后更要接受各方直接检验。
现在,清华迈出了关键一步,虚的不多说,各位收好下方传送门,走过路过不要错过,都参与检验一下吧~
开源传送门/
— 完 —
量子位 QbitAI · 头条号签约
关注我们,第一时间获知前沿科技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