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Web开发网 » 操作系统 » linux系统

所有类型、所有层次价值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2021年10月17日8640百度已收录

所有类型、所有层次价值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仇德辉

  要实现各类价值的统一计算,就必须首先充分了解各类价值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价值的形式多种多样,从宏观上来讲,可分为使用价值和劳动价值两种基本类型(另有一种过渡性价值类型——劳动潜能),使用价值又可分为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和生产资料使用价值两大种类,而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又可分为温饱类、安全与健康类、人尊与自尊类、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使用价值四个基本层次。各类价值之间有着严密的内在逻辑关系,都是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人类主体的有序化进程,它们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互为前提、共同增值。各类价值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主要有:

  一、各层次生活资料使用价值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1、食物能量:它是人类最基础、最原始的价值形态,因而被定义为“标准的有序化能量”,其它所有的价值形态都以它为参照系和基本尺度进行统一度量,食物的使用价值量等于它所等价的标准食物中所含有的生物化学能量。

  2、温饱类价值(包含食物能量):它的主要目的在于维持机体的能量代谢,节约体能,减少体热散失,在数值上等于它所节约的标准的食物能量。

  3、安全与健康类价值:在一般的自然环境和人的生理条件下,并不是所有的生理化劳动潜能都能最终转化为个人的实际劳动潜能,这是由于人的寿命总是有限的,任何个人在任何时候都有可能因为内部的健康原因和外部的安全原因而丧失其劳动能力,即个人所积累的生理化劳动潜能总会存在一定大小的失效率。因此安全与健康类价值主要通过提高机体的自然有效生命,降低机体的生命失效率,来提高温饱类价值的有效性,其价值量在数值上等于:自然生命失效率的改变量×能量代谢率×效用时间。

  4、人尊与自尊类价值:在一般的社会环境下,并不是所有的个体化劳动潜能都能最终转化为社会认可的劳动能力,这是由于任何个人都会因为某种内部和外部的原因,其劳动岗位并不能完全与其劳动能力相匹配,或者找不到可以释放劳动能力的劳动岗位,从而造成部分个体化劳动潜能的失效和浪费,即个人所积累的个体化劳动潜能总会因劳动岗位的不匹配而存在一定大小的失效率。因此人尊与自尊类价值主要是通过提高人的社会有效生命,降低人的社会生命失效率,来提高温饱类、安全与健康类价值的有效性,其价值量在数值上等于:社会生命失效率的改变量×温饱类与安全与健康类价值的消费率×效用时间。

  5、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价值:在一般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并不是所有的社会化劳动潜能都能最终转化为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有用的劳动能力,真正用于人类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这是由于任何一个社会在任何历史时期都会存在各种社会性弊病,如贪污腐败、思想僵化、分配不公等,这些社会性弊病必然引导部分社会化劳动潜能投入不合理的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而造成流失与浪费,即社会总会因内部和外部的原因,其部分社会化劳动潜能不符合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真正需要或理想需要,而存在一定大小的失效率,这种失效率称为“理想失效率”。因此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价值主要是通过提高人的理性有效生命,降低人的理性生命失效率,来提高温饱类、安全与健康类、人尊与自尊类价值的有效性,其价值量在数值上等于:理性生命失效率的改变量×温饱类、安全与健康类、人尊与自尊类价值的消费率×效用时间。

  二、生产资料使用价值与生活资料使用价值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高等的耗散结构(即人类)通过改造环境中的某些事物,使其功能特性发生变化,来替代、放大、加强、增补机体组织的生理功能。例如,衣服可以用来御寒,以替代和加强机体上皮毛的保温防护功能;劳动工具可以用来替代、放大、加强、增补机体某些运动组织或思维组织的劳动功能;人们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以便相互协作、相互支持、取长补短,使原有的劳动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放大。这些外部事物与机体各细胞组织之间不存在任何生理性质上的联系,不参与机体的能量代谢过程,因而在本质上区别于机体的细胞组织,不属于耗散结构的范畴,但是它们可以依附于一定的耗散结构,并在耗散结构的作用下完成一定的功能服务,来替代、放大、加强、增补机体某些组织的生理功能、心理功能和精神功能,而且这些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与耗散结构的细胞组织一样,也需要不断地与外界进行必要的能量交换、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换,在许多方面具有与一般耗散结构相似的特性,是人类本体的延伸,因而称之为“扩展耗散结构”,而人类自身就是“本体耗散结构”。显然,人类建立和发展“扩展耗散结构”的根本目的在于直接或间接地生产出自己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

  生产资料就是人类用以构筑扩展耗散结构的基本材料,其目的在于提高生活资料的功能价值或降低生活资料的耗散价值(使用价值=功能价值-耗散价值),即增长生活资料的使用价值量,因此它的使用价值大小通过所生产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量来体现。也就是说,所有生产资料使用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它本身不会产生增值,在正常情况下,只能以折旧的形式逐渐地、分批地将其使用价值等量转移到生产系统的产品之中。生产系统的产品可能是生产资料,也可能是生活资料,由于任何生产系统的最终目的在于直接或间接地生产更多更好的生活资料,因此任何生产资料使用价值最终都会转移到生活资料使用价值之中,从而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

  三、劳动价值与生活资料使用价值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人在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生产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耗费自己的劳动力,即不断地付出劳动价值。由于劳动力的形成和恢复只需要通过足够多、充分丰富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的消费来完成,劳动力的直接耗费实际上就是生活资料使用价值的间接耗费,因此人的劳动价值的付出量实际上可以用“社会必要补偿性生活资料使用价值消费量”来衡量。

  政治经济学把“劳动价值”概念抽象化、神秘化了,把它与使用价值对立起来,提出具有“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劳动价值”的观点。事实上,使用价值与劳动价值是价值的两种基本形式,劳动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使用价值,是一种能够创造使用价值的使用价值,它是由生活资料使用价值转化而来,又服务于使用价值的增值。人类的机体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价值投入产出系统,投入使用价值(以生活资料的形式),产出劳动价值(以劳动产品的形式),具体过程分为三个基本阶段:一是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在“消费过程中”转化为人的劳动潜能;二是劳动潜能在“劳动过程”中释放出来并转化为劳动价值;三是劳动价值又在“生产过程中”与生产资料使用价值在信息的驱动下产生相干作用和协调作用(注意,劳动过程通常与生产过程同时进行),并与之一起等量转移到产品之中,同时产生一定的价值增值,也凝聚于产品之中。理论证明,劳动价值可采用“社会必要补偿性生活资料使用价值量”来进行度量,且劳动价值与劳动强度、劳动复杂度、劳动熟练度等变量之间存在特定的函数关系(详见拙著《统一价值论》)。

  四、各类价值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价值增值的内在机理

  人在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生产的过程中,一方面能够不断地生产出(产品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会不断地付出代价,这个代价既包括生产资料自身使用价值的不断丧失,还包括劳动力的不断耗费(即劳动价值的不断付出)。在没有信息参与作用的情况下(既没有正信息的参与作用,也没有负信息的参与作用),生产系统所产出的使用价值总量与所投入的使用价值与劳动价值总量是完成相等的,即产品的使用价值总量等于投入的生产资料使用价值总量与劳动力所付出的劳动价值总量之和,从而不产生任何的价值增值,此时,生产系统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而要想使生产系统的价值总量产生增值,就必须向该生产系统输入信息。

  笔者在拙文“对耗散结构论进行重大改造”中指出,信息的基本特征是消除不确定性或提高有序性,然而,系统的有序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结构有序性,二是功能有序性。任何耗散结构的有序性应该是指其功能上的有序性,而不是指其结构上的有序性,人类获取和运用信息的客观目的不是为了抽象意义地消除其结构上的不确定性,而在于实实在在地增强自己生存与发展的能力,即增强其功能上的有序性,信息的本质应该从它的功能特性去理解和定义,而不能从它的结构特性去理解和定义。由于耗散结构的功能有序性实际上就是价值性,因此信息的本质特性就是改变耗散结构的价值率,即“一切能够改变事物价值率的内外因素称为信息”。根据信息的定义,自然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结论:“信息是一切价值的唯一源泉”,信息的原始积累来源于生物进化,虽然这一过程非常缓慢和微弱,但它形成了价值的原始基础,构成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生物之所以不断进化,关键在于生物信息的不断积累;人类社会之所以高速发展,关键在于信息和知识的高速积累。对于人类来说,其机体的进化过程主要是通过劳动来带动的,其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也都是通过劳动创造的;劳动促进了手与脚的分工,使人学会了使用工具;劳动促进了语言的产生,形成和加速了信息的生产和传播。劳动之所以被确认为价值的唯一源泉,并不是因为抽象意义上的定义,而是因为劳动在信息(包括人类机体的生物信息)的形成、传播、处理和运行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此时,“信息是一切价值的唯一源泉”就自然而然地转化为“劳动是一切价值的唯一源泉”。

  由于人在劳动过程中通常总会或多或少地、自觉不自觉地携带一些新信息(注意:常识不是信息,不会产生价值增值)参与各生产要素的相互作用,因此生产系统通常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价值增值,这些新信息可能来源于基础教育时期的书本知识与社会见闻,也可能来源于生产过程中自身的经验积累、技术熟练与思维悟性,还可能来源于他人的技术传授与前人的经验教训。人类劳动由于含有创造性成份,能够自发地、积极地积累、吸收和运用信息,因此是构成价值增值的根本性动力。当然,人在生活资料的消费过程中,由于也会自觉不自觉地积累、吸收和运用有关新的消费信息,也会使生活资料的使用价值产生价值增值;人在接受基础教育或技术培训的过程中,也会自觉不自觉地积累、吸收和运用有关新的知识信息,也会使原来的常识性知识体系的使用价值产生价值增值。因此,价值增值现象不仅只发生在生产领域,也会发生在消费领域;不仅只发生在制造性的生产领域,也会发生在流通性的生产领域;不仅只发生在经济领域,也会发生在政治与文化领域。

  参考文献:

  ①仇德辉著,《统一价值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

  ②仇德辉著,《数理情感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电话:13307382443 0738-8216091 , 8653283(传真)

  Email:Choudh@263.net

  欢迎登陆个人网站:价值世界网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