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Web开发网 » 站长学院 » 浏览器插件

从开发者角度看Web和App之争

2021年10月08日6600百度已收录

  91以19亿美元高价卖给百度后,移动互联网业界关于web和app的路线之争又开始了。前几天我在网上看了一篇名为《来自好大夫在线的数据干货:我们为什么要将重心转到Webapp?》的文章(本文最后摘录了这篇文章),写了点心得分享给大家。

  我的看法是:

  1)在头部以上的应用,例如吃饭、阅读、浏览、通信,通过App的方式来解决是比较有效率的。例如吃饭这样高频次的领域,可以养活一个大众点评的App,因为我们点选的次数太频繁,点App比打开网页用户体验要好很多。但这种App不会太多,我们手机里面常用的App也就那么几个,例如微信、大众点评、微博。

  2)但是在洗脚、拍结婚照、修车这样的低频次使用的领域,使用App就缺乏效率了。因为App推广的成本过高,我一辈子才拍一次结婚照,一年才修一两次车,却要很费劲地去下载一个App,许多人甚至根本不知道还有这样一个App。

  3)重度的应用更加适合App来解决,例如手机游戏。而轻度的应用更加适合BIWEB WebAPP,例如看新闻。

  4)BIWEB WebAPP应用的推广成本要远远小于App。有朋友做过统计,点击移动广告到HTML5游戏的转化率是App游戏的40倍。况且,BIWEB WebAPP还可以通过二维码等其它方式推广,用户用手机一扫二维码,就可以打开一个WebAPP页面,而扫描二维码去下载App则非常麻烦。

  我曾经去过日本考察很多次移动互联网,在这个市场上,基于BIWEB WebAPP的移动互联网服务运转的很好。例如日本的移动电子商务,许多都没有App服务,用户在手机上买东西都是直接打开一个Web页面购买。日本已经开始普及4G了,由于网速极快,BIWEB WebAPP的响应速度要快于App。

  我在上一篇推送的文章《应用商店的好日子即将结束,91卖的值》中曾经谈到,360、91手机助手这样的应用商店,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流量分发出去就不是自己的了,搜索、网址导航、浏览器是可以重复卖流量的,而应用商店卖出的流量就变成了存量流量,例如应用商店把微信推起来了,强大的微信自己又新建了一套流量分发体系,这部分的收益和应用商店没有什么关系。

  过去,我一天上好几次应用商店,而现在,我可能一个星期也上不了一次,因为该下的东西都已经下过了。因此对于流量输出方来说,卖BIWEB WebAPP流量比卖App流量要可持续的多,因此未来微信这样大的流量拥有方会很有意愿去扶持HTML5而不是App。

  App这一轮的移动互联网创业高潮已经行将结束,各细分市场的位置都已经被占的差不多了。如果你没有赶上App这一波,那么你是时候卡位HTML5了,是时候赶上BIWEB WEBAPP了。

  附上一篇文章,是一个移动开发者写的关于Web和App的运营对比的,很深刻。转载经过作者授权。

  来自好大夫在线的数据干货:我们为什么要将重心转到Web App?

  经常看到一些创业公司为Native App和Web App的取舍而纠结,在人力、资源、资金都不像大公司那么宽裕的情况下,这确实是鱼和熊掌的问题。

  有哥们抱怨:做Native App,光是适配测试机的采购预算都吓死人。但是真要讲一句“Nothing but the web”,很难如此潇洒。

  好大夫在线也曾经纠结,但已豁然开朗。本文记录一下心路历程,结合一些运营数据,希望能让创业的兄弟们少点纠结,多点从容。

  Native App的运营推广困惑

  大概半年多前,我们还在拼杀Native App。和很多垂直领域一样,医疗健康领域的竞争非常激烈,大家都在上马App,自然而然,在各大商店中,App排序之争火药味十足。

  期间,就运营推广来讲,我们发现了几个问题:

  1、单个用户的获取成本越来越高。相信大家都有同感,无论是iOS还是Android,不管是推荐位,还是iAD、ADmob或者别的,价格都在扶摇直上。

  2、来自官方渠道的site to APP转化率降低。这就像是伐木,刚开始转化率会很高,慢慢的官方渠道用户会榨干到一个瓶颈期。

  3、刷榜泛滥,无序竞争。竞争对手砸钱刷榜,你到底要不要跟?

  4、作为一款医疗类App,绝非高频应用(没人会没事打开一款看病App玩),这导致DAU和安装量的比率极低。说白了,安装量再大,MAU却很小。

  当时公司给我们部门的KPI很简单,就是App的安装量、DAU这些数据,并且眼中盯着的是竞争对手的数据,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一度感到无力。

  转变思路,从改变KPI开始

  怎么办?在一次部门例会中,有人提出了一个大胆的问题:是不是我们设定的KPI存在问题?

  是啊,对于一个提供医疗服务的网站来说,我们做移动服务,目的是什么?是追求App的安装量和DAU么?并不是。我们的本质诉求是:让移动网民更加便捷的访问和使用好大夫在线网站。

  很快,我们部门将KPI从对App数据的考核,转变到了“来自移动设备的使用量”。

  目标变了,思路马上就打开了。分析如下:

  1、提高Native App的DAU,且提高单个用户到达页面的次数。此路不通。

  2、尝试将目光转移至Web端。但当时好大夫的移动Web访问体验不佳,流量数据一般。

  机会就在web端。我们商量的对策是,走Webapp路线,尽快让Webapp体验追上Native App,以此带动移动端日均PV的增长。

  和Native App效果对比,很吃惊

  我们开发了触屏版,经过几个月的打磨,它的使用体验基本上与Native App可以做到相当,尤其对于低频需求,比较轻量的Web端,用户更容易接受,这比安装维护一款App要便捷得多。

  我们还使用了百度Site app服务。这个几乎没有开发成本,基本就是套模板的事,且不需要做后期维护。

  很快就看到了效果,我们很吃惊,简单数据对比如下:

  好大夫在线每天来自PC端的PV是1100余万,来自移动端请求的PV是450万。而好大夫在线Native App的安装量是450万,DAU有5万,创造的PV请求大概在十万级别。

  数百万VS数十万。这就是Webapp和Native App对好大夫的差别,至少是一个数量级。过去辛辛苦苦做Native App,DAU突破难度极大,如果我们死磕App,也许能把DAU翻一番甚至更多,但如果看齐KPI,确实有点小巫见大巫。

  本信息由/提供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